獎勵小孩的禮物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獎勵小朋友的獎品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常常會看到父母在討論究竟該不該獎勵?

我自己覺得獎勵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驅使他們前進甚至超越自己

但我覺得父母一定不能忽略鼓勵,沒有鼓勵只有獎勵會讓孩子只朝著物慾邁進

而忘了真正的努力的目的!

我是這麼想的但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還是會常常爬文看看別人的看法,父母有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分享一篇我覺得分析不錯的觀點

以下文章擷取自媽媽育兒百科

1.獎勵的目的要明確

事先對孩子講明應該做到哪些條件才可以得到獎勵,使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當然,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孩子會因難以實現而放棄爭取。

2.不用金錢獎勵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因為父母用錢來獎勵孩子,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思想,

而且會產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是弊大於利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著力於精神的,有益於心靈的,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

3.犯錯就要處罰

如果孩子生氣時把一片玻璃打碎,雖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這是他的過錯。

他雖然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他仍要負賠償之責。

父母對孩子懲罰時要實事求是,偏離事實的指責,孩子是不會服氣的,也達不到懲罰的效果。

同時,懲罰要注意場合,當眾指責孩子,會極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4.懲罰要及時

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父母應立即進行懲罰,

使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繫,否則懲罰的作用會減弱,而失去了效果。

懲罰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一遍懲罰的原因,否則孩子不懂他們為什麼受罰。

5.要教而罰

父母要把要求對孩子講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才准看電視

你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讓他記在心上。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你就罰他幾天之內不准看電視。

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懲罰,不可不教而罰。

6.懲罰要言出必行

當孩子犯某一種過錯時要懲罰他,如果父母警告過他,那麼在他犯錯後,就一定要實行懲罰的諾言。

假如不處罰,你以後便難以下達命令,你的懲罰也就失去了作用。

獎勵的策略和原則:

7.少獎為佳

適當時候、適當次數的獎勵,就相當於給發動機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濫。

8.獎態度不獎分數

大多數家長是以分數或者名次來設定獎項和決定是否獎勵,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態度進行獎勵。

因為從長遠看,態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兩次的分數更重要。

9.一諾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約定,比如有的家長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長是定考到第幾名,就一定要兌現。

如果孩子達到了約定的要求,就要堅決獎勵,做父母的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

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

獎勵的價值不要太高,其價值和獎品要與孩子的年齡、取得的成績等等相適應。

有些家庭由於形成了獎勵並不斷加碼的習慣,常常給孩子價值過高和不適當的獎勵,那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某次考試滿分,就給孩子買電腦買遊戲機,結果孩子玩物喪志。

看完真的又學了一課了!

因為最近暑假快結束了!孩子們都有順利完成功課,在阿公阿榪家也有乖乖聽話

所以我決定要買小禮物送給我家兩個寶貝

我們家兩個差蠻多的一個孩明年要讀幼稚園

另一個上了國小

每次要買玩具用品就要跑很多地方!

這次我決定在Yahoo購物中心買

其實是因為看到滿額折抵金送的蠻多的,所以很心動

分享一個我覺得CP質不錯的獎勵小孩的禮物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收到實品真的覺得質感不錯,而且我家寶貝都很喜歡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就推薦給大家囉~

送給孩子一個開學禮物讓他們更有動力完成學業~





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本週熱銷商品:





再見 向你的雜亂人生告別







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用5個步驟挑戰舊規則 啟動新未來







商品訊息功能:




  • 品號:3152529


  • 作者:吉姆.戴維斯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15-01-29
  • ISBN:9789861371




商品訊息描述:

為什麼事故現場和帥哥美女,都會讓人多看兩眼?

為什麼我們喜歡力爭上游的勵志故事,卻又難以抗拒名人醜聞與八卦?

為什麼靜靜讀小說和在激烈的現場看足球賽,一樣讓人血脈賁張?

喜歡某樣事物並非偶然,乃是「吸睛」的機制在操控你!

了解背後的祕密,讓你更懂得如何吸引別人,

並看穿廣告話術、熱門商品和新聞報導如何操弄人心!

本書援引許多科學研究和理論,探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後,到底發展出哪些機制,好幫助我們判斷生存必須的資訊,而這些機制,也將決定哪些事物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活下去不只需要陽光、空氣、水,還需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再加上一點點「自我感覺良好」。了解人類的演化天性和大腦的運作,不但能讓你掌握吸睛的祕訣,也能幫助你判斷哪些資訊值得相信,需要做決定時,還能讓你從更客觀的角度做出更好的決策。

目錄

0當我們不斷看見同樣的特質

1最吸引人的,就是人

2巫音波拉提台南師第一守則

3發現模式的無比樂趣

4不協調,才最迷人

5人類的生物天性

6我們為什麼這樣思考?

7我們為何深深著迷?

內文試閱

感覺對了

這個世上的某些事物能引發我們深刻的共鳴。我們會去找尋它們,而它們也能緊緊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感覺對了」。比方說,我聽嘻哈音樂就會想跳舞、聽到悲傷或勵志的故事就會覺得感動、我就是想相信人類可以憑精神力讓物品移動。

從山上的小木屋看到的美麗風景令你為之驚豔;「人人都能如願得到夢想中的來生」這個美麗且讓人愉悅的想法使你不禁微笑起來;你聽到某個孩子遭遇不幸,覺得不寒而慄,好幾天都無法釋懷;你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螢幕,看著勢均力敵的籃球賽;你聽到一個超妙的笑話,等不及要說給朋友聽......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事物之所以令人著迷,當然是因為它們有各式各樣的特質,才會那麼吸引人。畢竟在廣播上聽到一首好聽的流行歌,和聽別人敘述瀕死經驗而為之動容,兩者之間似乎不太可能有什麼共通處。

事實上是有的。聽起來或許不可思議,但吸引我們的事物,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將橫跨許多領域的研究串連在一起。如同藝術和其他感官經驗、各種信念與對事物的解釋,一樣有其美學特質,使得人們較容易或較難去相信。我們可以從緊扣人心的各種事物上不斷看見同樣的特質,無論是笑話、畫作、名言、超自然信仰、宗教、運動、電玩遊戲、新聞、音樂,或是八卦消息。這些事物的共通特性就像鑰匙插入鎖孔一樣,與人類的心理傾向完美契合。我將這項理論稱為「吸引基礎論」。

《海底總動員》讓我哭了

人類天生想要了解周遭的世界。就正面效應而言,新聞有助於抑制對群眾、政府及其他團體有害的舉動,同時也能供應民眾重要的資訊。但是從負面影響來看,新聞經常操弄人們的希望與恐懼,可說是「嚇死人不償命」。新聞向來是聳動的,就像反恐專家史考特.艾特倫所說:「媒體和宣傳廣告是助長恐怖主義的幫兇;如果沒有它們,恐怖主義可能早就消失了。」心理學家艾莉絲.希利的研究也發現,恐怖主義的相關報導會強化民眾的恐懼和憤怒,同時減少原諒的意願。事實上,我們記憶最深刻的,通常是發生機率最低的事件。觀看真人實事的犯罪紀錄片,會讓民眾誤以為犯罪率節節升高,降低對於刑事司法制度的信心;至於那些較不常看電視的人,對風險的評估反而比較正確。

那麼我們渴望了解世上一切人事物的天性,又與我們對小說的興趣有什麼關係?

《海底總動員》是一部動畫電影,描述小丑魚爸爸尋找失蹤兒子的故事。這部電影讓我很驚訝,因為它竟然能在短短五分鐘內就讓我感動流淚。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看電影」和「目擊真實悲劇」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吧。

首先,觀眾看的是電影,而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第二,這部電影的主角是魚,不是人。第三,這些魚是電腦程式繪製出來的動畫;也就是說,並不是真實魚類的影片。第四,這部電影根本和真實的魚無關──裡面的角色完全是虛構出來的。仔細想想,一個人(也就是我)竟然會為了電腦繪圖創造出來的虛構魚在螢幕前落淚,這真是太誇張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看見幾項實際與表象不符的事物,包括海市蜃樓、物體的倒影、夢境、回音,還有樹枝在水中看似彎曲的折射現象。但大多數時候,如果你看見一個人,就真的有一個人在那裡。

感官的「適當區域」是指人類歷經演化後應該了解的範圍;但感官的「實際區域」卻包含能引發我們感受的任何事物。現代世界與原始時代不同,人們經常接觸到並非真實存在於眼前的影像和聲音。我們還是會接觸真人,同時也會接觸到代替真實人物的「人物形象」。舉例來說,我們看見某人在電視上說她喜歡吃冰淇淋,我們便會認定那個真實的人物喜歡冰淇淋,而不只是她在電視上的影像。我們也會在電臺廣播、網路頻道和電話中聽見人的聲音,但那個人實際上並不在我們身邊。我們還會透過螢幕看到事件和人物的動作、透過雜誌和布告欄看見照片;照片本身當然是真實的,但照片中那個人的影像卻不是。

無論是文化、科技或自然環境,變化都太過快速,使得演化始終落後一大步。攝影技術的發展其實並不是太久以前的事,人類的演化當然來不及跟上,所以我們的舊大腦很難分辨真實的人物,並不等於照片上的那個影像。

吸引人心的基本特徵

在這本書中,我會針對各種吸引人的事物,提出一個統一的說法。引人入勝的事物,通常具有幾項基本特徵:

一、我們對人非常有興趣。我們喜歡看見人、了解人,面對不明所以的事物時,我們也偏好與人的欲念、愛好或衝突有關的解釋,尤其喜愛描繪人物的畫作,與描述人性化神靈的宗教神話。

二、我們對自己希望或害怕成真的事物特別在意。希望能帶給人愉悅的感受,至於恐懼,雖然我們可能討厭這種感覺,但還是不得不注意令我們害怕的事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特別容易相信神奇療法、快速致富之道,以及帥哥美女銷售員。這也可以解釋人們對地獄的恐懼,還有我們為何願意主動接觸那些可怕的事物,例如雲霄飛車、驚悚電影,還有駭人聽聞的新聞報導。

三、我們喜歡找出固定的模式。當我們發現這個世界的某種規律時,不但能更了解世界,大腦經演化而形成的獎賞機制,還會讓我們感到特別開心。令人著迷的事物必有其既定模式,無論是歌曲中反覆的合唱,還是重複進行的宗教儀式。不過,當我們發現這個模式一再重複時,就會開始感到無聊。人類有好奇的天性,所以會持續尋找新的事物來了解,再發掘出新的模式。

四、我們對於不協調、明顯矛盾的事物特別感興趣,也深受新奇事物與難解謎題的吸引。如果某項事物偏斜一邊,或有什麼我們還不了解的地方,就會引起我們的興趣、想解開這個謎團。藝術與宗教都利用了人類對於不協調及固定模式的愛好,先以不調和的事物吸引人,等我們發現潛在意義或模式後,再讓我們從中感到愉悅。

五、身體的天性──例如人的眼睛和其他感官──會影響不同事物對我們的吸引力。

六、我們擁有某些由演化而來的心理特質,它們會影響我們對於事物的好惡和信任程度。

八卦其實是生活必需品

我們想了解其他人的渴望,也明顯反映在「八卦消息」的吸引力上。人類學家與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指出,無論是哪一種文化,日常閒聊中有八○%與社交有關;也就是說,幾乎每個人三不五時都會八卦一下。

雖然愛講八卦不算什麼好事,但我們常常能從中受益,因為八卦可以形成一個人際圈,其中所流傳的消息正確度竟高達七○%至九○%,而且似乎還能防止個人自私的行為。不過八卦的內容,顯示出人們愛說三道四的另一個目的:八卦消息之所以吸引人,原因其實就和故事差不多。

八卦的內容通常是要保密的資訊,只能對信任的摯友透露,因為我們大多不希望八卦消息的主角,知道自己被人議論紛紛。

那麼人為什麼這麼愛講祕密呢?在社會環境中,掌握祕密的人往往比別人擁有更多優勢。舉例來說,發現別人偷情,就有辦法對偷情的主角予取予求。這些八卦消息,可以幫助人們預測社會階層未來會出現什麼變化。事實上,人非常不擅長保守祕密。根據心理學家安妮塔.凱莉的一項研究,受訪對象中有高達六成承認自己曾洩漏過好友的祕密。光是說到「祕密」二字,對方洩漏出去的機率就會提高不少,因為祕密讓人覺得這則消息更具價值!

這也正好解釋,為什麼這麼多吸引人的故事都跟「背信忘義」有關;為什麼莎士比亞的戲劇情節,總是充滿各種祕密──看到不該看的事物、私下進行交易、刺探敵方消息等等。觀眾覺得這些情節精采刺激,那是因為人的大腦對這類資訊的感應特別敏銳。

既然八卦消息這麼有價值又有趣,為什麼幾乎每個社會都不太認同隨意散播八卦的人?雖然我們大都喜歡聽八卦,卻又無法全心信賴愛嚼舌根的人。畢竟,我們自己的祕密也可能被這樣的人散播出去。此外,公開表示不贊同別人亂講八卦,也能讓其他人知道你比較不會隨便道人長短,別人對你的信任度就會提高,因而願意向你透露有價值的資訊。

「人際吸引論」主張,我們之所以對他人深感興趣,是因為我們需要了解自己身處的社交世界。根據這個理論的推測,我們最有興趣獲得的資訊,應該會與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有關,例如愛人、競爭對手、敵人、領導人物,還有跟我們交換資源的人。

聊八卦還有另一項社交功能,就是讓人無法輕易做壞事。回顧人類的演化史,人類的族群數大約都在一百五十人左右,所以在群體中維持好名聲相當重要,否則便無法與他人順利合作、結盟。人類既是以語言溝通的社交族群,所以一旦有人看到你做了什麼壞事,消息很可能就會傳遍全族。

心理學家傑西.白令認為,這正是「神靈」的概念可以一直保存在文化中的原因之一。我們必須抑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在社會上發揮生產力。由其他人來監督當然也可以,但我們的祖先仍需要借助其他力量來控制。無所不知的神靈隨時監督著每個人的行為,這樣的宗教概念正好給了人們抑制行為的額外動機。如果沒有神靈,人類的自我控制可能就無法做得那麼好──也就是讓自己的行為不全然自私自利。

如果沒有語言,別人要發現你做了某件壞事,唯一的方法就是當場目睹你的行為。但有了語言,一個人只要做了壞事,名聲就會毀於一旦,還有可能遺臭萬年。

人們通常認為,超自然的媒介掌握了有價值的重要資訊。根據社會學家狄亞哥.甘貝塔的研究,這些資訊多半與他人不為人知的祕密有關,而且主要集中在社會地位、性事和資源。學者班傑明.波西奇的研究指出,儘管神學教條說「神無所不知」,但人們常聽到的傳教言論,主要還是包含社交上的重要消息(例如「神知道你有外遇」),而不是「神知道你的狗一天吃幾餐」。

先來談談恐懼吧

我們先來談談恐懼吧。

「用玻璃杯喝酒其實是個危險的舉動,因為玻璃的微小碎屑容易在杯子碰撞時落下。這些尖銳的碎片會進入你的腸道,然後慢慢隨著時間累積,刮傷你消化道的細胞。」

如果是不太懂材料科學的人,很可能會相信這個說法。即使你心存懷疑,這番話也可能會讓你動搖,並認真看待這個警告。不過說明背後的原因之前,我先承認這件事其實是我憑空捏造的。據我所知,玻璃杯可說是最安全的盛酒容器,安心乾杯吧。

恐懼會讓人格外留意,讓我們更容易相信許多說法。「恐懼」不只是讓人感到害怕而已──它還會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以準備應付危險狀況。恐懼會轉移人的注意力、提高感官的敏銳度、影響人們的目標,並準備好採取特定行動,例如逃跑或搏鬥。基於人類的負向偏誤,我們通常會比較留意,也比較容易相信負面資訊。

為什麼會這樣?如同第1章所提到的,語言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們不必親身體驗一切事物,只需要聽取別人的描述,然後相信我們所聽到的內容就行了。研究認識論的學者,將來自他人的資訊稱為「證詞式相信」。當然,如果你不相信你所聽到的消息,就算別人提供再多證詞也沒用。我們都知道,不該全盤相信聽來的所有消息,但事實上,人們的確會這麼做,除非有什麼確切的理由去懷疑消息的真偽。我們有時會將這一點稱為人類心理的「預設規則」。

人類的溝通能力在傳達危險的資訊時格外有用。如果你聽到某座山上有毒蛇出沒,你大可遠離危險之地。別人的證詞很可能救了你一命,當然,歷經漫長的演化後,人類不但具備溝通能力,欺騙他人的能力也跟著大幅提升。

那個告訴你有毒蛇的人,說不定只是想藉此獨占他所發現的資源罷了。儘管如此,那些相信山上真的有危險的人,確實活了下來;而忽略別人警告的人,卻可能就此喪命。

在我們的認知架構中,似乎內建「寧可信其有」的想法。人類對於危險的探測十分活躍,心理學家馬哈.納斯瑞拉發現,人們偵測負面字詞(例如戰爭)的速度,快於正面字詞。根據心理學家安卓.希皮恩的研究,如果某種說法與危險的事物有關,人們會比較容易相信。

人們所相信的事物和相信的原因,往往能在真實世界中造成重大的結果。人類本來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卻會因為恐懼偏誤,而輕易相信單純的謠言。舉例來說,只要牽涉到引發疾病的媒介,人們就會輕易地相信。

習慣它,接觸它,相信它

一開始明明覺得某個想法很荒謬,但是不斷接觸後(例如媒體不斷報導、教會不斷宣揚,或由你身邊的人重複述說),卻會覺得它還挺有道理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疊加效應」呢?我認為這裡有兩種認知歷程的作用。

首先是「從眾效應」,也就是人們的行為和思想並非出於自己的決定,而是跟從其他多數人的行為和思想。當然,與本章主題最相關的理由,還是因為重複接觸而造成某種模式,提升了大腦認知的流暢度,因此主觀判斷會偏向那一方──我們就是「比較喜歡」那個想法。當一個人重複聽到某個思想時,因為我們並不想挑戰同儕,所以會出現「接受它」的社會壓力;同時由於大腦比較容易接觸通俗的想法,所以大腦認知會給我們壓力,要求我們接受這個思想。因此,乍聽之下覺得有些奇特或怪異的思想,就會變得越來越熟悉,逐漸軟化我們的大腦,最終讓我們接受這個思想。

「疊加效應」造成的結果是好是壞,取決於思想的正確與否。以負面結果為例,我們不妨看看孩童在幼兒園遭到猥褻的實際頻率,再比較家長心中的恐慌程度。在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年代初期,民眾開始恐懼自己的孩子會在幼兒園遭到性侵;再加上幾個廣為報導的案例,讓這個問題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普遍──事實上,當時有一項研究指出,孩童在自家遭遇危險的機率,比在幼兒園還高。但時至今日,這分恐懼仍縈繞家長心頭。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五歲以下幼兒的保育人員中,男性的比例只有二%。由於家長擔憂男性保育員有可能猥褻幼童,使得男性不易找到保育員的工作。

這個現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什麼?「催產素」是一種促進人際情感連結的荷爾蒙,當母親擁抱孩子時,大腦會分泌催產素。但男性必須在與孩童一起遊玩打鬧時,大腦才會分泌較多催產素。有理論主張,男性與女性經過漫長演化,會為下一代提供不同的經驗。如今幼兒園只剩女性保育員,等於社會做出非刻意的決定,不需要男性在家庭以外的托育機構照顧孩童。現在我們該認真思考:這樣對孩子的發展好嗎?

隨著陰謀論和外星人綁架人類的說法流傳越來越廣,這些編造的故事也漸漸深入人心,當人們有了新的經驗或聽見新的故事時,就可能以那些故事為基礎,將新的資訊融入故事之中。

讓我們看看一般對於外星人綁架事件的常見看法。外星人造訪地球並綁架人類這個說法,在西方文化中不斷有人提出。當你聽到外星人綁架人類的理論時,你大腦的一部分會認為,這些聳動的新聞或許真有其事。

媒體傳播也和坊間謠言一樣,很可能構成一個自我增強的循環。如果有人向外尋求其他陰謀論團體,例如聲稱曾被外星人綁架的一群人,他就會深陷這個次文化中,讓「疊加效應」變得更加強大。這些理論會在內部不斷循環重複,讓一致的意見越來越多,而反對的意見越來越少。

「疊加效應」在宗教上的作用相當明顯。在宗教文化深厚的地方,沒有人會去質疑神明與聖靈的存在;生長在這個文化中的人,也極少會去懷疑神靈的存在。宗教信仰如此,詮釋一些事情(例如懷孕、死亡、顳葉癲癇等)是否具有宗教意義時,亦是如此。

我們解讀個人經驗的方式,是憑藉自己對於世界的觀點。這位科學家和我一樣,將個人經驗視為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據,而證據正是這套觀點所產生的。我們兩人的問題都在於:從未獲得任何來自外界的驗證,好確認自己的解讀是正確的。結果就是兩個擁有相同知覺經驗的人,各自將經驗視為支持自己世界觀的證據,而獲得截然不同的結論。難怪要改變人的想法如此困難,無論是懷疑論者,還是那些深信不疑的人。



商品訊息簡述: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arrow
arrow

    sk664838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